1.不同历史时期陶瓷色料的发展特点:商周时期出现原始陶瓷;秦汉时期出现彩陶、砖、瓦;南北朝的白瓷;隋唐时期出现青瓷,白瓷进入成熟阶段,中国从唐代进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宋代时期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元朝的青花瓷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釉里红;明清时期的彩瓷。
2.着色剂:使陶瓷色料,颜料,彩料呈现颜色的物质统称陶瓷色剂或着色剂。是制备陶瓷色料、颜料和彩料的基础原料载色母体:是构成陶瓷色料的结构骨架,保证色料的稳定性和其他性质。
3.哪些物质可作为着色剂或载色母体:着色剂:大多属于过渡元素,还有少数稀土元素和三个主族元素:砷(As)、锑(Sb)、硒(Se)载色母体:通常为无色氧化物,盐类,较纯的天然矿物或固溶体。
4.陶瓷色料的命名:(1)以“呈色”命名(2)“呈色”前冠以着色元素命名(3)“呈色”前冠以着色元素命名和主要载色母体命名(4)“呈色”前冠以着色元素命名和主要载色母体命名和矿物名称命名
5.陶瓷色料按组成分类:(1)氧化物型:刚玉型、氧化锆型、方镁石型(2)复合氧化物型:尖晶石型、烧绿石型(3)硅酸盐型:锆英石型、橄榄石型、硅铍石型、红柱石型(4)硼酸盐(5)磷酸盐(6)镉酸盐
ZrO2+SiO2→ZrSiO4 在有矿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该反应的温度范围为850~1100在没有矿化剂的条件下也能形成色料,反应的温度明显提高,使用优良的矿化剂可开发呈色能力强的蓝料,碱金属的氟化物最好,硫的含氧酸盐及一些有机矿化剂效果较好。
11.钒锆黄色料(ZrO2-V2O5)的组成及形成:(1)钒锆黄色料是以斜锆石为基体的色料(2)色料中V2O5的最佳含量为5%,最佳合成温度是1250℃,合成温度越高颜色越深
12.钒锆黄色料的制备和研究:(1)钒锆黄色料的形成机理没有取得定论,采用溶胶凝胶法(CG)和聚合凝胶法(PG)制备钒锆黄色料,并与用传统的固相粉体烧结法(CE)制得的色料进行对比(2)研究结论:①溶胶试样中V2O5的存在,导致四方相ZrO2出现的温度升高,造成四方相转变为单斜相的相变范围变窄②当ZrO2相变完成后,ZrV2O7开始生成,但在由聚合凝胶法制备的含V2O5很低的试样中,不含ZrV2O7晶相③用溶胶凝胶法和聚合凝胶法制得的试样比用传统固相粉体烧结法制得的试样颜色要黄,在清洗液中钒离子浓度很低,钒的表面分布密度也很低,表明这种色料是以包裹体形式存在的13.锆铁红色料难合成的原因:将含氧化铁的原料粉和矿化剂混合在惰性标记物
21.釉的概念与结构:(1)釉是指覆盖在陶瓷坯体表面上的一层薄薄的玻璃状物质(2)釉是一种硅酸盐玻璃,这种特殊的玻璃结构可以认为是微粒无序的、呈非几何状的排列,加入碱性氧化物可降低氧化硅熔点22.釉的性质:(1)釉性质的加和性(2)釉的析晶能力釉层的析晶能力决定了釉层的玻璃态或熔融态玻璃质与乳浊度的关系。釉析晶多时乳浊度大(3)釉的高温粘度①碱金属氧化物降低釉的粘度:当釉中O∕Si比值很高时,粘度是Li2O>
Na2O>
K2O;当釉中O∕Si比值很小时,粘度是Li2O 〈Na2O〈K2O ②碱土金属氧化物对粘度的影响较复杂由于RO极化能力强,使氧离子变形,导致大型四面体解聚从而降低体系的粘度,主要体现在高温下;由于碱土金属离子为二价,离子半径不大,键力较碱金属离子大,可能将小型四面体群的氧离子吸引到自己周围,使粘度增大,主要在低温下呈现③三价及高价氧化物会提高釉的粘度(4)釉的表面张力(5)釉的机械强度碱金属氧化物及氧化钙对釉面机械强度有消极影响(6)釉的热学性能坯的热膨胀系数大于釉的时,会导致釉面剥落(7)釉的抗化学腐蚀性通常釉层耐酸能力比耐碱能力强。碱和氢氟酸使硅的网络结构破坏,形成可溶性成分(8)釉的光学性能在釉料中增加SiO2、Al2O3、CaO、ZnO的含量,乳浊度将提高
24.釉用矿物原料:长石、霞石正长盐、火山灰、火山岩、含锂矿物、含硼矿物、硅灰石、碎玻璃、瓷土、粘土
26.釉用原料选择遵循的原则:(1)使用可溶性原料(2)使用含有釉所需要的两种或多种氧化物的天然原料(3)Al2O3必须从长石或瓷土中引入(4)只有SiO2 需要在加入长石和瓷土后,再加入石英或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