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被忽略的浪漫主义音乐家

指挥家安德烈斯·奥罗斯科-埃斯特拉达、钢琴家王羽佳、维也纳爱乐乐团、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乍一看以为是正在上海献演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音乐会。其实不然,以上这些均来自本年度BBC逍遥音乐节,本周的《947爱乐厅-欧洲现场》节目就将为大家呈现。

周一、周二的节目将分别放送由荷兰指挥家海廷克(这也是他在逍遥音乐节上的告别演出)、哥伦比亚指挥家安德烈斯·奥罗斯科-埃斯特拉达执棒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会。而周三为王羽佳伴奏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则算得上欧洲最古老的乐团之一。

而这座城市,也成就了不少古典音乐家。1844年,罗伯特·舒曼携妻带儿也来到了德累斯顿、他的全部作品中,有近三分之一创作于德累斯顿,包括唯一的一首钢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由爱妻克拉拉担任独奏并在此进行了首演,也是两人爱情生活的又一个见证。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应邀在此带来了《托斯卡》的德国首演,拉赫玛尼诺夫也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相对惬意的时光,写出了著名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和《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本周三的节目就将为大家播出这两部作品。

尽管理查·施特劳斯从未在德累斯顿居住过,但他的9部歌剧却在这里进行了首演。这座无与伦比的城市曾在二战期间遭遇炮火的洗礼,一度破败而荒芜,睹物思情之下,理查·施特劳斯为23件独奏弦乐器写下了旷世名作《变形》。

瓦格纳在很小的时候,就随家里搬迁到德累斯顿。1842年10月20日,他的歌剧《黎恩济,最后的护民宫》(简称为《黎恩济》)在德累斯顿皇家宫廷剧院(即著名的森帕歌剧院前身)首演,瓦格纳一夜成名,并在下一部作品《漂泊的荷兰人》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

在德累斯顿,我们可以跟随瓦格纳的足迹,探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娜·普朗诺的墓地旁,埋葬着著名男高音约瑟夫·提切申克(《黎恩济》和《罗恩格林》首演主角)、卡洛斯菲尔德夫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首演主角)。

同时,这里也是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最后安息之地,葬礼仪式由瓦格纳主导,这便引出了韦伯与瓦格纳之间的情谊。

他从小就接受着正统的古典音乐教育,过着属于贝多芬时代的生活,但他所体现出的气质,作品的表现力和抒情性,以及对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元素的盎然兴致,都足以让他称得上是浪漫主义音乐真正的奠基人之一。

韦伯出生后不久,父亲弗朗兹·安东因为不能忍受小镇音乐家的无趣生活,举家迁往汉堡,并将自己的家人组成一个巡回表演团体“韦伯剧院协会”,虽然这样能解决全家的生计问题,却在日复一日的巡演中,致年幼的韦伯体弱多病,健康状况并不理想。

然而父亲安东仍然做着“培养出第二个莫扎特”的梦,对小韦伯不断进行着音乐训练,曾有文献记载:“这个四岁之前连路都不会走的孩子,就已经会把他的小手指放在钢琴上,不会开口说话时,就已经知道该如何唱歌了”。

巡演的经历也让韦伯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舞台经验,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他师从迈克尔·海顿(约瑟夫·海顿的弟弟)等大师,钢琴、作曲技艺日益长进,还进行了声乐训练,这也为他日后创作歌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父亲常说:“没有好的声乐能力,就无法写出好的声乐作品”。

1804年,韦伯就任布雷斯劳歌剧院指挥,便立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一,将乐团团员座位进行调整,将小号和鼓从前方移到后方。要知道,当时的布雷斯劳观众早已习惯了“管乐声部坐在最前”,并对铜管的声音喜闻乐见,这样的改变令他们不甚满意,但韦伯依然坚持己见。

其二,韦伯力排众议,对上演的剧目进行更换,将一些票房好、但品质平平的歌剧剔除,引入包括莫扎特《女人心》、《狄托的仁慈》、《唐·乔万尼》等“新作”(莫扎特作品当时尚未被大范围接受),并提升了排练强度以提高演出品质。但这些改革也令韦伯树敌不少,最终不得不辞职。

后来,韦伯又去到了斯图加特和布拉格,但也因无法一展抱负而郁郁寡欢,直到1817年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上任后,才得以安定。

那时德累斯顿的音乐阵营分为两派,几乎水火不容,一方是势力庞大的“意大利歌剧”阵营,拥护者多为达官贵人,另一方则偏爱德语歌剧,但似乎都以中下阶层为主,几乎完全不受贵族重视。

对于韦伯来说,民间艺术才能赋予音乐最原始的生命力。1818年,他开始投入德语歌剧《魔弹射手》的写作,故事来源自弗雷德里希·金德的德文剧本,以十七世纪波西米亚森林中发生的神话故事为背景,有评论称它是建立德语浪漫主义歌剧风格最成功的典范,民间元素、神秘主义、甚至浮士德式的超自然力量一应俱全。

三年后,歌剧完成,并于6月21日首演,大获成功。《魔弹射手》也被冠以一个极具史学价值的名号——“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当时9岁的瓦格纳在看完后深为所动,并痴迷于此,他反复聆听,甚至让姐姐和其他钢琴家为他一遍遍弹奏其中的“序曲”,当这些人开始变得不耐烦时,瓦格纳决定开始自学钢琴。

声名鹊起后,韦伯的身体却开始每况愈下。伦敦柯文特花园希望委约他为剧团创作一部全新的歌剧,并邀请他赴伦敦指挥《魔弹射手》等歌剧。

尽管身体虚弱,但为了增加经济收入,韦伯不听医生的建议,只身前往伦敦,演出好评如潮,但韦伯的病情也加重了,1826年6月5日便撒手人寰,葬礼在他喜爱的作曲家莫扎特的《安魂曲》中进行。

十五年后,一篇刊登于德语杂志《欧洲》的文章再次提起韦伯,这才促成了他的灵柩从伦敦运回德累斯顿,全权负责此事的,正是此时已成为新一任德累斯顿宫廷乐长的瓦格纳。

本周六的节目以“瓦格纳之夜”为名,我们将听到今年9月9日在伦敦阿尔伯特音乐厅的一场演出,由德国指挥家马克·阿尔布莱希特执棒皇家爱乐乐团,携手一众优秀的歌唱家带来,其中就有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和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选段等。

它们在音乐史上的革命性是不言而喻的,《众神的黄昏》选自瓦格纳长篇乐剧《尼伯龙根指环》的最后一部,他的忠实乐迷、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为了满足《尼伯龙根指环》上演的需要,度身打造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这也是如今一票难求的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创立由来。

如果说上面这场音乐会可以一窥浪漫主义音乐的变迁,那周四由希腊指挥家康斯坦蒂诺斯·卡拉迪斯执棒不莱梅德意志室内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曲目上的“时间跨度”则更大。

其中《色萨利的人民—我不祈求,永恒的上帝》写于1779年,是莫扎特为了显示当时18岁的德国歌唱家阿洛伊西娅·韦伯的高超声乐技巧而创作的,阿洛伊西娅·韦伯后来成为了莫扎特的大姨子(妻子的姐姐),而卡尔·马利亚·冯·韦伯正是阿洛伊西娅父亲同父异母弟弟的儿子,简单来说,韦伯和自己的偶像莫扎特成了亲戚。

周五的节目,我们将欣赏到一部作品的英国首演,来自路易斯·安德里森的《唯一一个》,由BBC和洛杉矶爱乐乐团联合委约,作品有着哲学思想和直率的语言,同时包含爱情和玩笑。

献唱的诺拉·费舍尔同样是首次登上逍遥音乐节舞台,她时而尖叫,时而抒情,时而低语,时而大喊,甚至在演唱时从不看乐谱,因为她觉得讲故事就不该照本宣读。

每天20:00,我们都会为您带来一场空中音乐会,所有音乐会由欧洲广播联盟(EBU)授权提供。锁定“947爱乐厅-欧洲现场”,就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94.7经典947。具体收听办法可参考本文底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Previous post 纪念韦伯逝世100周年|韦伯、中国与全球社会
Next post 韦伯完全资料